时间:2025-10-20 03:47:42 来源:证券之星 阅读量:5889次
今年的马拉松黄金赛季开始反常。
“跑完去靖江旅游的攻略都做了,结果取消了。”10月13日,周莱在社交平台晒出了一则通知短信,“我们非常遗憾的通知您,原定于2025年11月9日举办的江苏长江商业银行·2025靖江半程马拉松因故取消。”
如今周莱只能自我调侃,“少了一次PB的计划,多了让自己松懈的理由”。
无独有偶,近日,赵越的跑马计划也被突然打乱。原本定于10月19日开跑的2025蠡县半程马拉松,在开赛前10天被通知取消,“之前石家庄鹿泉半程马拉松没有中签,蠡县不用抽签。我已经规划好了旅游计划,见个朋友,附近走走。现在都泡汤了”。
每年10月~12月,是马拉松赛事的黄金赛季。一个周末全国大小几十场马拉松比赛同时鸣枪开跑,在过去两年成为常态。如今10月刚过半,跑马圈却接连等来赛事取消的通知。
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,10月1日以来,全国各地至少有36场马拉松赛突然官宣取消或调整。其中,以区县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居多,也不乏高规格A1类比赛。
县城马拉松大规模“退圈”,运营商:“损失问题还在协商”
据时代财经梳理,较早发布赛事取消通知的是2025蠡县半程马拉松,官宣日期在10月5日。在上述36场马拉松赛事中,有超过75%的比赛调整都发生在10月10日~10月13日。这些马拉松赛事,涉及广西、湖南、陕西、四川、河北、江苏等多省市,许多赛事的主办方为区、县级人民政府。
其中,有25场马拉松赛官宣取消,另外的10余场赛事,或延期,或减少比赛项目。
例如,原计划在11月9日举行的2025富川马拉松,取消了欢乐跑,而全马和半马项目得以保留;计划于10月19日举行的2025河北大厂半程马拉松则表示因赛事调整暂缓举办;2025宜宾马拉松取消了精英赛和欢乐跑两个项目。
包括2025宁夏中卫沙漠星空半程马拉松、2025年“盟誓侯马”半程马拉松等在内C类半马赛事,以及许多今年中国田协并未有认证的赛事,为此次调整的“重灾区”。但也有2025广元半程马拉松、2025山西临汾半程马拉松这类A1类赛事官宣取消。
值得注意的是,调整赛事中许多规模都达到了上万人。
原定于10月19日举行的2025山西长治马拉松,赛事规模就在10000人,其中全马2000人、半马4000人、健康跑4000人。该赛事发布取消公告时,距离开赛仅剩10天。2025石家庄鹿泉半程马拉松、2025广西灵山半程马拉松等赛事规模均达万人。
此次,马拉松赛事的突然“退圈”,让赛事承办组织也措手不及。
“我们也是突然接到通知。”杨松是新疆地区某马拉松赛事运营机构的员工,原本正在筹办一个参赛规模为3000人的马拉松赛事,包含半马和健康跑两个项目。10月12日,他告诉时代财经,赛事是突然通知取消,可能与网传的新规有关,但真实原因他也并不清楚。
筹备一场规模马拉松赛事成本并不低。去年,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陈国强就曾对时代财经指出,尽管不同规格等级的赛事会有差异,但马拉松比赛的办赛成本整体比较高。支出包括赛事奖金、竞赛运营、赛事营销(赛事推广、赛事直播)。“对于许多地方马拉松赛事,安保是个大头。”
据业内人士估计,当前被取消的马拉松赛事,筹备进度少则达到70%,有的甚至到了90%,“突然取消一定会带来相应损失”。
杨松对时代财经表示,“前期的投入还在测算中,因为比赛牵扯到多方组织机构。我们作为赛事运营商,也正在向上协商,看如何解决损失问题”。
马拉松热潮背后:曾有地方30万就想办赛
中国田径协会《2024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》显示,2024年,全国范围内共举办路跑赛事749场,其中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330场;路跑总赛事规模为704.86万人次,认证赛事总规模为471.56万人次。
马拉松热潮下,涌现出一大批低质量赛事是事实。
从事赛事运营的热热体育文化董事长飞龙对时代财经指出,“我有时候去县里面谈赛事合作,有的主办方预算10万元,最多30万元就想办一场马拉松比赛。”
对于动辄数千人规模的马拉松赛事来说,许多成本都是相对固定的。如果缺乏足够的经费保障,运营方需要利润,就只能在服务、设置等方面做文章。
然而,仍然有不少低预算赛事最终都落了地。在飞龙看到的一些比赛中,医疗、服务、应急能力都有不少漏洞,有时候连道路都不达标。
跑友陈磊也曾参加过一场体验极差的马拉松赛事,“赛事规划路线基本都在乡镇,沿途没什么风景。补给站的功能饮料和水,还被很多村民拿走了。导致我们在比完赛后没有水喝。”
部分造血能力不强的低级别赛事,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,更容易陷入经营的恶性循环。
在中国乐跑文化发起人、知名马拉松解说员天海原看来,低质量赛事的涌现也不仅仅是经费的问题,成熟的赛事运营团队不足与爆发的赛事数量已经形成比较大的矛盾。
他说:“中国的马拉松市场真正发展集中在近10年。所以,成熟的赛事公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多,且很多运营公司为了节省成本,相比固定员工,流动人员占比更高,很多赛事的运营人员都是临时组建,这样赛事品质容易出现问题。”
“找回跑步的本质”
赛事取消带来的连锁反应很快在跑友圈蔓延。
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,邵佳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。短期内,低规格赛事数量锐减,高规格的马拉松赛事一时半会办赛数量也上不去,就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供需缺口。
作为跑圈“老炮”,赵越直言,过去两年马拉松参赛频率和自己的预期已经有很大差距,中签难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“我计划一年要跑12场马拉松比赛。每年我参与了30次大小赛事的抽签,但能中签的赛事只有4~5场。”
赵越对时代财经解释,“为什么很多人痴迷全国去跑马拉松?跑步爱好者一旦规律训练一两年后,他的水平就已经到达一定的高度,规律的训练会让他维持一定的水平。而上赛道,一方面是为了检视自己的训练成果,另一方面是为了肆意的奔跑。因为赛道上没有路人、车辆,还有程序上的仪式感。”
天海原也指出,频繁赛事取消会给行业带来短期影响,但是长远来看,无论跑步还是马拉松,在中国仍是一个前景广阔,且能吸纳更多爱好群体的好赛道。
天海原说,“马拉松是一种极限运动。跑得健康快乐才是跑步的本质,5公里、10公里都很好,系统训练练得比较好了再去参赛体验马拉松。我见过一些跑友,一旦赛事成绩没有突破、赛事没有中签,他都会焦虑。用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时间和精力去训练,用超出自己经济实力的高价购买慈善名额或商业套餐名额。这都是违背了跑步运动或马拉松比赛的初衷。我相信,赛事的减少会让更多人找回跑步的本质。”
事实上,在这场关于赛事取消潮的采访中,无论是跑友,或是马拉松行业人士,他们都清楚的表达了一个共识,马拉松赛事行业需要规范化发展。当下,无论是赛事集体取消,还是跑者需求与赛事中签率的矛盾,行业的震荡都只是短期的,中国的马拉松行业仍在向阳前行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